用鍍鋅鋼管來測溫測溫管材質。
鍍鋅管,又稱鍍鋅鋼管,分熱鍍鋅和電鍍鋅兩種,熱鍍鋅鍍鋅層厚,具有鍍層均勻,附著力強,使用壽命長等優點。電鍍鋅成本低,表面不是很光滑,其本身的耐腐蝕性比熱鍍鋅管差很多。
根據每個測溫點被混凝土初次覆蓋時間的溫度,來確定每個測點部位混凝土的溫度;應按照測量工作的頻率要求,及時提供測量溫度的報告;混凝土澆筑體表面4到10公分內位置的溫度與環境的溫差應小于20攝氏度。
大體積混凝土的測溫應從混凝土澆筑結束后開始,這應該無爭議。關于何時結束,規范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有一個指標是可以參考的,就是到混凝土表面溫度和環境最大溫差小于20°c時,可拆除覆蓋。也就是說溫度控制已達到目的,已沒有開裂的危險了。因此,此時測溫也就沒有必要了。所以測溫的終止時間應該是混凝土表面溫差和環境最大溫差小于20°c的時候。
現在建筑基礎屬于大體積混凝土的很多,規范規定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應控制內部與表面、表面與環境的溫差不大于25度。但規范并沒有關于大體積混凝土在豎向各個高度范圍內的一個溫差控制規定,如果基礎混凝土的厚度在1米以內,用混凝土中部的溫度與表面溫度來控制25度還可以。如果混凝土厚度超過2米,單純用混凝土中間部位的溫度和表面溫度比較,一般情況下肯定超過25度。
現在我們的做法一般是在混凝土豎向每50cm左右設置一個測溫電阻,通過控制相鄰兩層(50cm左右)混凝土的溫差在25度內。實際證明:很容易滿足溫差在25度內,并且大體積混凝土也沒有出現溫度裂縫。
混凝土澆注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50℃。里表溫差不宜大于25℃。降溫速率不宜大于2.0℃/d。砼澆注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
1)平面形狀中心。
2)中心對應的側邊及容易散發熱量的拐角處。
3)主風向部位?傊疁y溫點的位置應選擇在溫度變化大,容易散熱、受環境溫度影響大,絕熱溫升最大和產生收縮拉應力最大的地方。
4)測溫點的豎向布置:一般每個平面位置設置一組3個,分別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測點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處,另外在空氣,保溫層中各埋設1個測溫點測量環境溫度、保溫層內的溫度。
大體積混凝土測溫要求如下:
內外溫差:小于25℃;
降溫速度:小于1~2.0℃/d;
揭開保溫層時的溫差:小于15℃。
監測周期與頻率如下: 混凝土澆筑
初凝前:每0.5h 測一次;
混凝土澆筑結束后12h:每2h 測一次;
混凝土澆筑結束后24h:每4h 測一次;
混凝土澆筑結束后72h:每8h 測一次;
混凝土澆筑結束后15d:每24h 測一次;
當內外溫差小于15℃時 ,停止測溫。
以上就是大體積混凝土測溫要求。
拓展資料
材料特點 結構厚實,混凝土量大,工程條件復雜(一般都是地下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要求高,水泥水化熱較大(預計超過25度),易使結構物產生溫度變形。大體積混凝土除了最小斷面和內外溫度有一定的規定外,對平面尺寸也有一定限制。 因為平面尺寸過大,約束作用所產生的溫度力也愈大,如采取控制溫度措施不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極限值時,則易產生裂縫。
在打大體積混凝土時,要有埋入式的溫度計,有測針和探頭的。這要看你的溫度計埋入混凝土內多深,深度不同,溫度也不同;也要看混凝土澆筑完多長時間來測溫。一般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后一米的深度的溫度在60度左右。
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室外最大溫度的溫差小于20度即可停止。一般是14天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測溫記錄表填寫要求: 為了控制砼內外溫差不超過25度,因此要做好混凝土測溫,方法是:在每個施工區域砼內部按6m×6m的方格埋設測溫管,測溫管下口封閉(焊鐵板),每個測溫點埋設3條測溫管,混凝土表面、中部、底部各一條,兩兩相距不超過10cm。當砼澆筑后強度達到1.2Mpa能夠上人,約8小時開始采用普通玻璃溫度計測溫。8h24h每2h/次;1d3d每4h/次;3d7d每8h/次;7d以上每1d/次!
上一篇:大氣壓用什么儀器來測量?
下一篇:中和滴定實驗?